在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,功德林里的将军级战犯经常发生冲突,尤其是其中几位人物的争斗,成为了剧中的一大看点。比如,原保密局西南特区少将副区长、督察主任周养浩,曾经用一块劈柴将原四十九军中将军长郑庭笈的脑袋打得鲜血直流;而原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三兵团中将司令官张淦(剧中改为蔡守元),则把原第七十三军中将军长韩浚(剧中改为叶立三)的嘴角打出了血;至于干瘦的小老头蔡守元,他不仅和叶立三打了一架,还与原第二十六军中将军长马励武发生了冲突。
郑庭笈在和周养浩的对决中受了伤,包扎伤口时,他愤愤不平地说:“你说这狗特务,打架他不行,光会撕衣服!”而副所长胡大树显然对郑庭笈更加同情:“你这衣服都破了,回去有换的吗?这样吧,回头我让人给你送一件新的。”
这三场打斗虽然在电视剧中有所艺术加工,但如果不算“大煤山之战”痛击日寇并取得大捷,功德林里的将军战犯之间,实际上只打过半场架。比如,原军统局电讯处副处长、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第二处少将董益三,曾作为学习小组的组长,打了原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两记耳光(有说法称仅打了一下),但被梁培璜及时拉开,黄维还没有机会反击,因此也只能算半场。
展开剩余75%至于张淦与韩浚、马励武,以及周养浩与郑庭笈在剧中的激烈对抗,现实中如果他们进行一对一单挑,谁会胜出,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。我们不妨从五人的年龄、性格、武功、战绩等方面进行分析,看看谁才是最弱的一位,是否真的像职业特务周养浩那样。
首先,我们来按年龄排序。令人惊讶的是,最年长的并非瘦小的蔡守元(张淦)。他出生于1897年,比韩浚(原名郑庭笈,出生于1893年)年纪还小四岁,接下来依次是马励武(1904年)、郑庭笈(1905年)和周养浩(1906年,或1910年)。若按1910年出生计算,他12岁便考入浙江省立衡州第八中学,这显然不合常理,因此较为公认的是周养浩出生于1906年。其他像沈醉和徐远举,他们与周养浩同岁,都是1914年出生,年龄方面都相当接近。
接下来,我们讲讲周养浩和郑庭笈这两个剧中有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,他们打架的可能性确实存在。周养浩曾为取悦毛人凤,离婚娶了毛人凤的侄女。而在戴笠去世后,军统三大巨头郑介民、唐纵和毛人凤争夺局长之位,周养浩自然属于毛人凤阵营。他与沈醉联手打压郑介民,结果让郑介民失去了局长的位置,转而成为了“国防部次长”,这个职位虽然名气大,但实际权力很小。历史上,沈醉曾和郑介民合伙倒卖汽油赚了大钱,周养浩的背景则显得更为复杂。
周养浩是毛人凤的侄女婿,郑庭笈则是郑介民的堂弟。两人既有血缘关系,又因为政治立场和个人利益的关系,敌对情绪尤为浓烈。正如剧中所示,郑庭笈和周养浩在功德林的争斗并不出奇。当时的正规军将军常常瞧不起特务,郑庭笈的骂声中,连堂兄郑介民都未能幸免。
郑庭笈是位百战将军,抗战期间,他在同古城经历了长达十一昼夜的激战,深入敌阵、身经百战。相比之下,周养浩虽有一定的政治背景,但他更多是依靠审讯和刑讯起家,并未接受过正规的战斗训练。因此,如果进行真正的肉搏,周养浩显然无法与郑庭笈抗衡。他虽擅长偷袭,但在正面搏斗中,他甚至不及沈醉和徐远举。
再说到张淦与韩浚的对抗,二人的背景同样令人关注。尤其是年长四岁的韩浚,他可是黄埔一期的精英。那时的黄埔一期学员,个个身手不凡。韩浚虽然书卷气较重,但在军中已是久经沙场,参加过南昌起义,经验极为丰富。而张淦则以“罗盘将军”闻名,抗战期间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,身上同样有一身硬气。即便如此,张淦的武功是否足以战胜黄埔一期的韩浚,也未必能一眼看出。
最后,马励武则是黄埔一期的另一位将军,但他的性格和体力明显不如张淦或韩浚。沈醉在回忆录中提到,马励武因长期牢骚满腹,情绪低落,甚至连轻微的劳动都不愿做,这种性格注定让他在实战中无法与其他更为坚韧的将领抗衡。
因此,如果五人真要在功德林展开一场单挑,谁会是最强的呢?从历史资料来看,周养浩显然处于最弱的位置。马励武则因生活态度过于放松,体力也不再巅峰,依然难以成为赢家。至于郑庭笈、张淦、韩浚,三人各有千秋,但若从身体素质、经验和战场经历来看,郑庭笈无疑是最强的存在。
总结来说,在功德林的将军级战犯中,谁的战斗力最强,或许要依赖每个人的不同解读。不过,在我们看来,周养浩的“特务技能”虽然精妙,但面对真正的战斗力,依旧无法占得上风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