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,有一段非常著名且富有深意的台词,是王耀武在回忆往事时说的。这段话,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到:“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败。我们指挥官陈诚他不知道这一点吗?在他的指挥下,山东的国军经常会在一夜之间,遭遇解放军抓住数万俘虏。我当时就忍不住说了,哪怕是几万头猪,也得抓好几个晚上才行吧?”这话透露了王耀武对陈诚指挥能力的强烈不满。
当时,陈诚身边的黄维面无表情,王耀武的亲信叶立三听到这话,忍不住笑出声,而刘安国则露出了坏笑,轻声对身边的李仙洲说:“仙洲,这话好像是说你呢吧?”李仙洲的脸色立刻变得尴尬,他紧握着钢笔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叶立三见状,立刻站起身,走到李仙洲面前,指着他的鼻子斥责道:“李仙洲!你当时若是听了佐公(王耀武字佐民,大家通常称他为‘佐公’)的话,能让解放军轻易抓到那么多俘虏吗?正是因为你一味地听命于陈诚,才导致山东战区的最强部队被一败涂地!山东的败局,从你开始!”
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而言,看《特赦1959》就如同在看一部生动的纪录片。剧中的人物大多是以真实姓名出现,像王耀武、杜聿明、陈长捷、黄维等几乎没有隐匿身份。即使剧中有所化名,观众依然能轻松辨认出他们的历史原型。比如,刘安国这个角色,他的原型就是曾在军统担任东北区区长的文强;而蔡守元这个角色,则是以著名的桂系将领、以“罗盘将军”著称的张淦为原型。
展开剩余74%叶立三的历史原型,聪明的读者也许已经猜到,他正是韩浚——那位在莱芜战役中被俘的七十三军军长。叶立三在剧中提到的一句话就暗示了这一点:“佐公,我对不起你,对不起山东战区,你把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了我,却让我给全丢了!”这句话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:首先,叶立三是王耀武手下的王牌部队指挥官;其次,这支部队在莱芜战役中全军覆没。
通过这两条线索,观众能清楚地推断出,叶立三的原型正是韩浚。韩浚和张灵甫一样,都是王耀武麾下的心腹部将,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击毙,韩浚则在莱芜战役中被俘,王耀武的左膀右臂几乎全部失去。而李仙洲则是王耀武的副手,但他对于陈诚的过度依赖,也让他在济南战役后遭遇了全军覆没,最终成为战犯。
若叶立三的原型确实是韩浚,那么他批评李仙洲无能,实则是在自责,韩浚与李仙洲在莱芜战役中几乎是同样的命运。若真要说谁比谁强,那也只能说韩浚在加入蒋军之前,确实有过较为出色的表现。韩浚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,和胡宗南、杜聿明、李仙洲等都是同届,这些人中他与王耀武的关系最为密切。只不过,李仙洲和韩浚在为人处世上并不如王耀武,结果李仙洲成为了王耀武的副手,而韩浚则成为了他的重要部将。
韩浚的历史背景也相当复杂。1893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他,早年加入黄埔军校第一期,后来成为反蒋的黄埔革命同学会的组织部长,并参与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。当时,韩浚在红军中的地位,比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文强还要高得多。尽管后来他被蒋介石劝说“捐弃前嫌”,加入了国民政府,并在抗日战争中打了不少大仗,但他依旧在解放战争时期遭遇了惨败。
我们仔细阅读解放战争的史料,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无论黄埔军校的学员多么优秀,一旦听命于蒋介石,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失败;而那些当年没有被蒋介石看好的黄埔生,加入红军后却成了骁勇善战的精锐部队,比如曾泽生,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就堪称传奇。
韩浚在抗战中有过不少辉煌战绩,然而当他重新回到蒋介石麾下,便陷入了迷茫与混乱之中。蒋介石、陈诚、王耀武、李仙洲,各自吹响着不同的号角,指挥体系纷繁复杂,使得韩浚难以有效地展开指挥。1946年6月,蒋介石指示王耀武带领七十三军前往山东战区支援,然而由于兵力不足,王耀武最终决定派出韩浚的七十三军前去执行任务。
韩浚带着部队从颜庄南下,才发现局势极为不利:“从吐丝口到新泰,这百里之内的解放区,我们只有两个军的兵力,面对强敌,我们随时都有被歼灭的危险。”在与解放军的交战中,韩浚的部队很快陷入了混乱,士兵们四散逃命,整个指挥系统也崩溃了。韩浚带领残兵突围,但仍未能逃脱最终的失败。战后,他与李仙洲一起被俘。
尽管韩浚后来声称是主动投诚,然而根据其他俘虏的回忆和战报的记载,他当时的情景非常狼狈。与他一同被俘的李仙洲,不仅在逃亡途中受伤,还在最终被捕时显得相当窘迫。两位将军的失败,成为了莱芜战役的缩影。
最终,韩浚和李仙洲的部队成了战犯管理所的“常客”。在功德林的日子里,叶立三(即韩浚)痛斥李仙洲,而李仙洲则一边哭泣,一边为自己辩解:“这不能怪我,我当时的部队,全部听命于陈诚的指挥,我夹在中间,只能是个被夹着的肉馅!”然而,无论谁承担责任,莱芜战役的失败,始终是他们无法逃避的事实。
叶立三(韩浚)痛斥李仙洲指挥无能,虽然语气激烈,但这是否真的能够改变战败的命运呢?陈诚的指挥体系复杂,战略上的缺陷注定了莱芜、济南之战的失败,究竟谁该为此负责?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